本文转自:中国体育报
从赛道到产业的生态革命
骑游赛事驱动文体旅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王 辉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日前迎来一场特殊盛会——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草系列)万全站的比赛。近千名骑手沿着63.4公里特色赛道飞驰,赛道串联起明代卫所遗址、草原生态区与乡村旅游带,赛道外秧歌队与舞龙舞狮的热闹场景与骑手们的速度激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场骑游盛会火爆的背后,折射出中国自行车运动赛事正在经历一场由单一赛事向“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生态革命。
赛道重构:从竞技场到文化展演厅
过去传统自行车运动赛事的赛道设计往往聚焦于难度系数与竞技公平性,而新一代骑游赛事的赛道规划正经历从“技术导向”到“文化叙事”的范式转变。在青海举办的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骑手在竞速过程中可直观感受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果与多民族文化交融。
此次张家口万全站的赛道设计更具历史纵深感,赛事特别设置“卫所文化体验段”,骑手需穿越明代夯土城墙遗址,在颠簸的古城砖路上感受历史脉动。这种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的动态场景的做法,使赛事成为移动的文化展演厅。数据显示,参与万全站的骑手中,大多数人都表示因赛事首次深入了解了明代卫所制度,这种文化认知的转化效率远超传统博物馆参观模式。
产业共振:从赛事经济到生态价值链
如今骑游赛事的产业赋能效应正突破传统赛事经济的边界,形成“赛事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闭环。在2025年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淮安盱眙站中,赛事组委会与天泉湖旅游度假区深度合作,推出“骑游套餐”,参赛者可凭号码布免费游览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住宿餐饮享受协议价。这种设计使赛事期间度假区酒店入住率大幅提升,远超同期平均水平。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制造业领域。环青赛组委会与东风日产达成“赛事+新能源”合作,探索低碳交通与赛事场景的深度融合。赛事期间,100辆搭载智能能耗监测系统的保障用车实时采集碳排放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用于赛事碳中和认证,更成为车企研发新能源商用车的重要参考。这种“赛事—技术—产品”的转化链条,正在重塑体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关系。
制度创新:从行政主导到市场驱动
政策层面的突破为文体旅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青海省实施的《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高效+标准规范”的办赛机制,将赛事资源评估、商业开发等核心环节交由市场主体运作。这种改革使环青海赛的商业赞助收入占比近年来有了较大提升,形成了可持续的造血机制。
在山西晋城,体育部门推出的“赛事积分制”更具创新性。运动员参与晋城举办的太行一号公路骑游赛、围棋公开赛、羽毛球林丹杯等不同项目可累积积分,积分兑换景区门票、住宿折扣等权益。这种跨项目、跨产业的激励体系,使单个赛事的参与率大幅提升,更构建起城市级的文体旅消费生态。
从青海湖畔的生态骑行到太行山区的文化穿越,中国骑游赛事正在证明,当体育超越竞技本身,当赛道延伸为文化走廊,当骑手转化为城市代言人,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已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展开。